又见敦煌时间多长时间?

后梓辰后梓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又见敦煌,是常书鸿先生于1943年在敦煌创作的不朽杰作。 画面上阳关烽燧巍然耸立,两行旅人迤逦而行,在遥远而苍莽的幕布后,隐约可见玉门关影。画面两侧飞卷的帛书,似乎正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整幅作品意境深远、气势雄浑,极具感染力。

作为享誉盛名的国画家,常书鸿先生于1936年和夫人李承仙女士一起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艺术,并在此定居。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上海、北京等地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西迁至敦煌。

为了“保存敦煌文物,鼓励国民美术”,常书鸿先生于1942年倡议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综合性美术学院——国立敦煌艺术馆,并任馆长。 同时,他一边潜心研究石窟的艺术,一边坚持作画。《又见敦煌》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又见敦煌》这幅画里,有山,有人,还有路。 山是远处的阳关,人是跋涉在戈壁上的旅者,而道路则是连接彼此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人生,一个是现在进行着的,另一个就是过去的人生。”

在这幅作品中,常书鸿先生将自己与妻子的过往经历化作了画面的元素。 他们相识、相爱并订下终身的日子正是1942年的农历七夕节,在《又见敦煌》中,两位行者的身影分别代表了常书鸿先生和他伟大的妻子。 而位于画面中心高耸的“阳关”,则象征了他们那犹如关塞一样艰难曲折的爱情,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抵达爱情的彼岸。

除了爱情外,《又见敦煌》还蕴含了常书鸿先生对祖国、对土地深沉的爱。 因为战乱的原因,他无法将妻儿留在上海,只好忍痛分别送去香港和四川。 后来,他用信件维系着这距离遥远的亲情,每当收到妻儿的来信,他就将信紧紧地贴在胸口,就像抱紧了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相拥而泣。

常书鸿先生说,“我的故乡太遥远,无论我走到哪个地方,都不能忘记我是从敦煌走出来的。” 在先生的眼中,故乡并非仅仅指自己的家乡,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乡——中国! 他用一幅幅画作,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敦煌。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