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药有作用吗?

俞霄昀俞霄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在研免疫治疗药物,抗体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新星”。目前全球已有近70款ADC药物处于研发阶段,涉及14个靶点,而我国也有超过80家企业的123项ADC类药物处在临床开发阶段。 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疗法等新兴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相比,ADC药物是“老药新用”。它是由靶向药物的抗体部分和新药代号的偶联剂通过共价键相连而成。其中,抗体部分决定特异性和药理活性,偶联剂部分决定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效果。不同偶联剂所带来的药理活性变化和副作用差异很大。

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ADC药物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技术平台:链阳素介导的和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前者的代表是曲妥珠单抗-emtansine(T-DM1),后者的代表是帕博利珠单抗-miltirubic acid(PM1663)。 T-DM1是通过链阳菌素介导将毒素分子载至靶细胞内,进而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它的抗肿瘤活性高于传统的化疗药物,且毒性较低,已在乳腺癌、淋巴癌等恶性实体瘤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T-DM1在治疗时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程度皮疹、腹泻和恶心;此外还有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

PM1663是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PD-1/LAG-3双特异性抗体,它可以通过激活T细胞上的PD-1/LAG-3通路从而激发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力。I期临床结果显示,该药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安全性较好。但是该药单剂给药后浓度下降快速,需要持续给予较高剂量才能维持药效,因此如何延长药物的有效时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以上两种药物均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若结果表明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那么它们将成为中国首个自行研发的抗肿瘤ADC药物,对于提高中国恶性肿瘤诊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