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字五行属什么?

昌凡弘昌凡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夭」,拼音 yāo、wǎn 或 yuǎn(注1),总笔画数为 7;繁体及异体字形参见下图(注2)。 在古代汉字中,这个字的字形和含义都变化多样,难以一一缕述。这里只简要说明它在中古时期的一些常用义项及其与音韵学的关系。

一、形旁为「大」的字素「夭」在东汉时期的形旁大多是「大」,如: 其中,《说文》中的部分小篆字形是: 到了六朝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陈锐《汉语史九论》的考证,此时的「夭」已经不再以「大」为形旁了。 不过,此时仍然有不少「夭」字带有「大」,只不过它们的另一个形旁已经不是「大」而是其他形旁了。这些字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夭」本身是一个会意字,它的两个部分有固定的含义,于是再添加一个其他的部首去表示该字的另外的意思,比如「夭」+「口」=「夭」;「夭」+「女」=「姝」等。这种类型的字大多出现在汉魏正韵的入声韵部里,如:

第二类则是由形声字演化而来,而且大多也出现在入声韵部里,其来源如下:

二、「元」「夭」的分化 关于上述第二类的「夭」的来源,陈锐认为它们是由形旁为「元」的「夭」演化而来的。然而,在陈锐的书里,他没有对「元」「夭」为何演化成这样的原因进行解释。因此这里试做猜想。

由于上述第一类的「夭」大多有明确的字义,而第二类的「夭」则多用来表音,二者之间似乎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字素在用于构词时的不同用法导致的,这很可能跟当时的音变有关。据王力先生的研究,「元」的读音和「关」(古音见母官韵)相近, 所以「元」在古代可能读[ŋ]。但是,如果「夭」中的「大」不写作「」而改作「」的话,那么它就会发成[iə]。所以,当「元」被用作形旁时,为了避免发音混淆,人们可能会将「夭」中的「大」改为「」,形成新的形旁「元」;而当「夭」充当音节辅音(「元」的主元音)时,又可能将「大」改成「"]」,变成现在的样子。 虽然我的看法还很幼稚,但这是我目前能想象到的唯一可能的原因,所以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三、「尢」与「尤」的演变 「尢」和「尤」是两个上古时代就共存的字,但到了中古时代却只有后者的存在,而且「尢」还变成了「尢」的异体字(?)。 根据李方桂先生的推测,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下边的音变造成的:

从上面的推测来看,这个变化的起点应该是-y->-r(?)/-j-/等。 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尢」是个象形的字,在汉代以前,人腿的形状都是「」,但到汉代以后,「尢」下面的人腿的形状就变成了「」。而这种形状上的改变导致了「尢」与「尢」在口腔内的发音出现了差异,于是人们就开始用「尢」取代「尢」。

四、「儿」与「尔」的变化 关于「尔」的由来,上面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根据王力的研究,除了上文所说的那种情况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在有些方言中,-i-的发音变成了-e-,于是在某些场合下,「尔」就成了「尔」的本字了 (详见《中国现代语法》P.90)。

优质答主

“夭”字五行属性是木,《康熙字典》中有记载。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字的五行为“火”。因为此字在古汉语中与“腰”同音(现代汉语的读音是yao)。古代有“子”与“孙”之分。其中用“子”表示第一人称尊称,以“孙”示第二人称尊称。因此这里将“子”当作动词,而将“孙”当成名词。于是乎就用到了“孙子”一词中的“孙”来指孩子了…这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一种用法。就像我们现在把儿子称作“小子”一样。所以这里的“孙”应该是作形容词解释。即它应该表“多”的意思。 这样一来的话就能知道“夭”为火的属性了。另外,根据上下文来看的话也可以佐证它是属火的。因为它紧挨着的就是一个带“日”的字——“日”和“火”都是属火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印证的关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面之词罢了。如果题主还想更详细地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就去查一下《康熙字典》吧。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